

神经内科
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90年,经过几代人的持续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一支亚专业齐备,人员结构合理,学术氛围浓厚的优秀专科团队。是威海地区本专业唯一的省级临床重点学科、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基地、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示范基地医院、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帕金森联盟成员单位、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综合卒中中心、山东省卫生与健康神经内科新技术培训基地、山东省神经内科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威海市巾帼文明岗、威海市“410”工程重点支持学科、威海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是山东大学、滨州医学院、潍坊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科室现有2个病区,6个医疗组,建立了卒中单元和神经康复室,拥有标准化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与样本资源库,TCD与睡眠脑电监测室、神经生化实验室。开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溶栓绿色通道,成立了由神经内科、介入科、急诊、影科像、神经外科、检验科、重症医学科、中心实验室等组成的卒中急诊救治小组。拥有国内一流的视频脑电图、震颤肌电图、经颅多谱勒超声、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脑功能检测分析仪、重复经颅磁刺激等(rTMS)多项先进检查治疗设备。
神经内科按照“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组建了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科室现有卫生技术人员68人,其中医技团队31人,护理团队37人。医师团队中高级职称16人,博士6人,研究生比例达80%,小于45岁的医师占医师总数的60%,医师中高级职称比例50%。神经内科多次荣获“威海市立医院先进集体”、威海市创新(劳模)科室、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优秀基地医院、全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是医院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学科。
科室现已建立了稳定的由业务骨干组成的六个亚专业组:脑血管病专业组、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病亚专业组、认知障碍与神经心理亚专业组、癫痫与睡眠障碍专业组、头痛与头晕专业组、神经免疫、感染与肌肉病专业组,并开展工作。科室参与或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先后承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项目3项、中国卒中学会研究项目2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分中心课题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项、清华大学合作项目1项、宣武医院合作项目3项、天坛医院合作项目1项。科研项目荣获2次威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次威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山东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文章20余篇,获批了15项专利,其中3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
威海市立医院作为我市唯一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团队将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适宜技术作为重点攻关课题,在威海地区免费筛查脑卒中高危因素已惠及5万多人次。2017年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委员会授予“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基地医院优秀组织管理奖”。在威海地区率先建立了脑卒中绿色通道,由创新工作室的成员组成急诊溶栓团队,首先开展了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急性脑卒中介入取栓术。2017年被国家卫计委批准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为威海地区首家国家高级卒中中心。2017年成立标准化的脑卒中单元并与宣武医院建立医联体,同年组织发布了威海地区脑卒中溶栓地图,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为脑卒中防治工作颁发了“基地医院优秀组织管理奖”,李振光院长被评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优秀院长”。建立了覆盖各市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的远程会诊和教育网络,促进了威海地区脑卒中诊疗水平的同质化提升。
神经内科初步建成了脑血管病平台、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平台、帕金森病研究平台三大研究平台,经颅磁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经颅黑质超声检查、睡眠监测、震颤电图、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生物标记物检测进行早期筛查等技术达省内领先。在威海市率先设立帕金森专科门诊及帕金森多学科联合门诊,在区域内起到了示范作用。2017年成为中国帕金森联盟成员单位、山东省立医院睡眠专科联盟成员单位。
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卫生与健康神经内科新技术培训基地,神经内科在巩固原有全脑血管造影术、DSA颈动脉支架植入术、DSA动脉瘤填塞术、急性脑梗死静脉/动脉溶栓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术、重症肌无力与多发性硬化的综合治疗及重症监护、神经康复评定/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吞咽训练等重点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抗血小板药物有效性的基因检测及个体化抗栓治疗、TCD及微栓子监测技术、长程视频脑电图及睡眠监测技术、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生物标记物检测、血小板活性检测、经颅黑质超声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应用、睡眠障碍相关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在B细胞监测指导下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神经免疫病的新疗法等多项新技术,针对新技术每年举办培训班,促进了威海地区神经内科诊疗水平的同质化提升。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