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概况
从“发热腹泻”到“呼吸急促”:一例恶性疟疾患者的警示
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30日 14:46:49

近日,一名中年男船员因反复高热、腹泻5天,从基层医院紧急转入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症医学科(ICU),最终被确诊为“重症恶性疟疾”。这场与致命寄生虫的较量,为我们揭开了疟疾——这个曾被人类对抗千年的传染病——的狡猾与危险。

科1.jpg

“胃肠炎”到“致命危机”:被忽视的非典型症状

案例的起点很常见: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飙至39℃,伴随黄稀便3-4次。在基层诊所,医生可能首先考虑“胃肠炎”或“普通感冒”,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但1天后效果不佳,患者转至县级医院。此时检查已露端倪:血小板进行性下降、降钙素原(反映细菌感染的指标)显著升高,提示感染未控制。

然而,真正的危机才刚开始。患者持续夜间高热、腹泻未止,更出现了呼吸急促。复查显示:血小板跌至14×10⁹/L(正常值125-350),降钙素原>100ng/ml(远超正常上限),肌酐、胆红素飙升——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直到疟原虫检查阳性,市疾控中心确认“恶性疟原虫”,这场“误判”才画上句号。

为何初期被当作普通感染?恶性疟原虫的“伪装术”是关键。多数人熟知疟疾的典型症状是“周期发作性寒战-高热-出汗”,但部分患者(尤其重症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跳过典型周期,表现为持续高热、腹泻、乏力,甚至以器官损伤为首发症状。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表现,容易让基层医生误判为胃肠炎、肺炎等常见病。

 科2.png

恶性疟疾:比普通疟疾更凶险的“红色威胁”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全球有4种疟原虫可感染人,其中恶性疟原虫最致命,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20%以上。

它如何“摧毁”身体?

红细胞破坏:恶性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后胀破红细胞,引发溶血、贫血,同时释放毒素,刺激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暴跌正是此因)。

多器官损伤:毒素和代谢废物随血流攻击肝、肾、脑等器官。患者肌酐升高(肾功能损伤)、胆红素飙升(肝功能受损),正是毒素积累的结果;呼吸急促可能与炎症因子风暴引发的肺损伤有关。

重症预警:当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衰竭、血小板<20×10⁹/L、乳酸酸中毒等,即为重症疟疾,需ICU级别的生命支持。

 科3.jpg

关键转折:早识别+早治疗,生死一线间

该患者的救治中,两个关键点决定了预后:

1. 疟原虫检测是“金标准”:基层初诊时若能结合流行病学史(近期是否去过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及时做血涂片查疟原虫或快速检测试剂(RDT),可大幅缩短诊断时间。

2. 抗疟药物的“黄金窗口”:确诊后立即使用青蒿琥酯(恶性疟首选药物),能快速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阻止病情恶化。患者虽用后仍呼吸急促,但避免了更严重的脑型疟或多器官衰竭。

科4.png

给公众的提醒:防蚊+警惕,远离“沉默杀手”

疟疾从未远离我们。我国虽已消除本地疟疾,但输入性病例(尤其是从非洲、东南亚回国人员)仍是主要风险源。

如何防范?

防蚊是核心:流行区穿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剂,住有纱窗/蚊帐的房间。

警惕“不典型发热”:若有疫区旅行史,出现发热(无论是否伴寒战)、腹泻、乏力,即使症状类似胃肠炎,也要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尽早查疟原虫。

确诊后规范治疗:恶性疟需住院,足疗程使用青蒿琥酯等药物,避免自行停药导致复发或耐药。

这位患者的经历,是一记警钟:疟疾不会因“少见”而降低危险,它的“伪装”更需要我们多一分警惕。

记住:发热无小事,尤其是从疫区归来的人——及时筛查,才能把“致命危机”扼杀在萌芽。 

供稿 周娜

Copyright © 1904-2019

本网站版权为威海市立医院所有,威海市立医院拥有所有解释权。

鲁ICP备11034955号-1

鲁公网安备37100202000182号

  • 支付宝二维码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
咨询服务电话:
0631-5289120(预约挂号)(8:00-12:00,13:30-17:00)
投诉电话:
0631-5287509(全天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