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立医院成功介入治疗出血性血泡样动脉瘤
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发布时间: 2016年08月17日 16:48:0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致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首次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其死亡率可以到达30%-50%,二次出血,则死亡率可以达到70%以上。尤其血泡样动脉瘤,该类动脉瘤可以在破裂后持续出血,造成患者头痛,恶心呕吐加重,甚至进展昏迷。目前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难度大,病人致死致残率高,且病情急,需要尽快做出正确的判断处理并给与治疗。

日前,一名32岁青年患者,突发剧烈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入院脑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内科介入小组通过查房分析,患者无高血压病史,考虑可能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出血可能性最大,建议尽快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通过与患者家属详细沟通说明征得同意后,副主任王鹏飞也迅速预约进行了脑血管造影,证实患者为脉络膜前动脉根部的动脉瘤,需要尽快手术治疗。该手术一方面需要堵住动脉瘤,另一方面需要保护脉络膜前动脉,防止发生动脉闭塞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偏瘫症状,手术难度进一步增大。

期间,患者经过内科治疗,病情有好转表现,头痛减轻,恶心呕吐减轻,患者家属以为病情可以稳定好转,手术治疗的方案有了动摇。作为医生,我们知道该病的凶险以及治疗方面需要尽快,刻不容缓。经过反复论证,首选密网支架辅助的动脉瘤栓塞治疗方案,力争尽快堵塞出血点,防止患者病情加重。期间反复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家属最终接受了手术方案。刻不容缓,与介入科主任郭喜田多学科协作,在当天晚上的11点,成功完成了手术,堵住了出血点,动脉瘤完全栓塞。

手术一关通过,但是术后,患者出现了广泛的脑血管痉挛,意识持续不能转清。所有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都会因脑表面的血液刺激而导致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严重时,也是致命的危险因素。术后该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副院长李振光、主任张勇、副主任王鹏飞反复查看患者,分析讨论患者病情的变化,指导相关药物治疗方案。重症医学科仔细记录补液量以及生命体征变化,应用了药物治疗、腰穿脑脊液置换等多种手段,最终患者于术后第4天苏醒,并逐渐康复,痊愈出院。

纵观该患者的前后治疗过程,从最初入院到入院后的检查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最终手术的实施,以及术后患者的护理,体现出神经内科介入团队优良的判断力、良好的执行力、扎实的内科治疗功底。尤其王鹏飞反复耐心的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术后在重症监护室对病人的病情判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都显示了内科医生事无巨细的处理疾病的原则,苦口婆心的耐性,以及对于疾病的术后内科治疗的良好把握能力。“一个手术治疗的成功,一个患者治疗的成功,关键在于细节,病人之事无小事,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Copyright © 1904-2019

本网站版权为威海市立医院所有,威海市立医院拥有所有解释权。

鲁ICP备11034955号-1

鲁公网安备37100202000182号

  • 支付宝二维码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
咨询服务电话:
0631-5289120(预约挂号)(8:00-12:00,13:30-17:00)
投诉电话:
0631-5287509(全天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