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园地
健康之声
  • 医者故事丨王亮:以精诚之术守卫患者生命线
  •  

    傍晚,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亮从临港院区坐诊归来,风尘仆仆。夕阳的光透过窗户照进不大的办公室,这是王亮一天里难得的闲暇时刻。

    神经外科是医学领域公认的最具挑战性和精密性的学科之一。与病因难寻、发病部位结构复杂的疑难病症“交手”,完成一台又一台高难度手术,是王亮最熟悉不过的日常。

    从医近30载,从初出茅庐的临床医学生,到烟威地区神经外科权威专家,王亮的“升级”之路,折射着市立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史。“永远对患者负责。”这是王亮作为医者从未改变的初心与担当。

    640.jpg

    专业积淀中引领创新

    1997年,刚大学毕业的王亮进入威海市立医院。在一年的科室轮转中,他被神经外科深深吸引:“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技术难度高,我想,既然要做,那就选个最有挑战性的。”

    那时市立医院的神经外科,尚不具备做大型、复杂手术的能力,理论学习加临床实践,成为王亮进阶路上唯一的选择。2002年至2003年,王亮前往上海华山医院进修;工作期间又攻读了硕士学位;2013年,王亮又前往齐鲁医院进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未曾停歇的学习步伐,让王亮走入了神经外科的广袤天地,对神经外科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成为一名优秀神经外科医生的理想愈发坚定。

    历经十余年的积累和沉淀,王亮逐渐成长为能“挑大梁”、敢“啃硬骨头”的学科带头人,在许多手术中崭露锋芒。2013年,从齐鲁医院进修归来后仅两个月,王亮便完成了威海首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这项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血管切开,将斑块剥脱出来,再将血管缝合。”王亮解释道。这对医生的显微技术以及综合评判能力要求极高,而王亮顶住了压力和外界关注,完成了专业技术的又一次升级。

    640 (1).jpg

    这样的高难度,王亮挑战了许多:在颅脑肿瘤方面,进行了岩斜区脑膜瘤、颅咽管瘤、脑干后方四脑室大型室管膜瘤切除,与脑干粘连的大型神经鞘瘤的切除及桥小脑角区神经鞘瘤及脑膜瘤的切除;在脑血管病方面,进行了左额叶功能区大型AVM的手术切除及小脑AVM的切除;在脑出血方面,采用小骨窗开颅及微创手术灵活地治疗各种脑出血性疾病,还逐步开展了椎管内肿瘤、三叉神经痛、癫痫DBS手术治疗……

    也创造了许多“首例”:市立医院首例脑动脉畸形切除术;烟威地区首例立体定向框架引导下脑干出血穿刺引流术;胶东地区首例迷走神经刺激术……每一次惊心动魄的手术,都是一段“妙手回春”的传奇,见证着王亮技术的精进以及神经外科在创新道路上的踏实足迹。

    “医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永远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唯有技术上不断突破、精益求精,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王亮说。

    640 (2).jpg

    雷霆决断间与死神竞速

    王亮接诊的病患,治愈率高,后遗症少。秘诀何在?王亮给出了三个要点:术前必须多学科会诊,充分讨论、严谨评估;为病人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对病情发展洞若观火,绝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

    言语朴素却字字千钧,这背后,是王亮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如今,王亮已是市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病人多、手术多、会议多、学习多,但一天查两次房的习惯,多年来从未间断。“只要我在威海,我一定会去病房看看。”正是这份放不下的牵挂,让他总能捕捉到转瞬即逝的危机信号。

    曾有一次,王亮查房时发现病人血肿迹象有微妙的异动,丰富的经验加上病人的体征,让他当即决定紧急手术,最终使病人转危为安;还有一次,王亮正为病人检查时,另一位病人突发急症,王亮迅速施救,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直到患者血压稳定、意识恢复,他才放心离开……

    640.png

    神经外科就是与死神竞速,早一刻干预,生机便多一分;迟一分延误,结局或许大不相同。王亮深知,面对复杂病情,医生的“火眼金睛”与雷霆决断,是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份敏锐和缜密,源于他日复一日穿梭于病房的细致观察,也源于每一次问诊的积累与沉淀。

    “生活琐事我常常过目即忘,但患者化验单上的数据和用药思路,我肯定清清楚楚。”同事都说王亮是一个“没有生活的人”,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了工作与患者上。自走上工作岗位起,王亮鲜少休长假,即使是节假日,他也要去病房里看病人一眼,和家属聊上几句才放心。这份关切和用心,患者比谁都清楚、感受更深刻。

    如今,王亮声名在外,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无论病情如何棘手,他从不推脱并倾尽全力:“患者找到我就是信任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从医之路,辛苦难以言说,沮丧低落亦在所难免,然而,每当完成一台高难度手术,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或听到家属一句真挚的“谢谢”,那便是王亮最开心的时刻,所有疲惫瞬间烟消云散,仿佛被注入无尽能量,又能奔赴下一个“战场”。

    梯队建设中再攀高峰

    从业近30年,王亮在学术与技术创新领域硕果累累:发表省级以上杂志论文20余篇,获得6项国家专利,其中《高压氧对高血压脑出血血浆凝血酶水平的影响》获得威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踏着前人足迹,王亮以技术铸就口碑,于无数危急关头中攻克一个个脑内病变,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中枢”,也成就了今天的神经外科。

    科室发展的“接力棒”交给谁,王亮想得多、看得远。人才是科室发展的核心动力,唯有持续搭建人才成长阶梯,方能夯实科室竞争力。近年来,王亮十分重视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接茬培养了6个博士生。“今年9月,又有一位博士要赴外地学习进修。”提及此,王亮很是欣慰。

    王亮深信,科室的长远发展,既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技术上守正创新。近几年,市立医院对标国家级医院,医疗技术与学科建设取得了多项开创性突破。在王亮的引领下,神经外科的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亚专业领域,在功能神经、颅底外科、脊髓疾病等细分赛道深耕细作,以点带面,实现“百花齐放”的学科生态。“当每个医生在自己的亚专业上都保持领先时,整个神经外科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王亮说。

    640 (3).jpg

    每晚8点,神经外科的线上“课堂”准时开启:王亮“命题”,医生围绕近期典型手术、疑难病例进行主题讲解;过段时间,大家对这一主题进行“复盘”,巩固学习成果,查漏补缺。“晚上八九点钟,正是静下心来安静学习、沉淀自己的时候。”王亮时常勉励年轻医生,要保持学习,为技术攻关积累实力。如今,这样的学习理念已深深融入神经外科的日常,即使经历了一整天的手术与忙碌,大家仍然珍视每一次线上学习,为下一次“起航”蓄势、充电。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医学行业迭代飞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丝松懈都有掉队的可能。王亮有着自己的打算:紧盯薄弱专业,深耕亚专业细分领域,培养更多有着“独门绝技”的行家里手。唯有如此,神经外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行稳致远,以“他人所不能”的创新性,为更多患者点亮健康与希望之光。 

     

上一篇:张青松:医路坚守,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1904-2019

本网站版权为威海市立医院所有,威海市立医院拥有所有解释权。

鲁ICP备11034955号-1

鲁公网安备37100202000182号

  • 支付宝二维码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
咨询服务电话:
0631-5289120(预约挂号)(8:00-12:00,13:30-17:00)
投诉电话:
0631-5287509(全天24小时)